常说是门体力活,有的人背着重重的器材上山下海追景不说,长时间握持着颇具份量的器材进行拍摄,姿势不良的话,对身体难免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美国摄影师兼脊椎矫正师Shelley Lake,发挥自己的专业,分享了几个握持相机的技巧,望能有效降低长时间拍摄带来的身体负担,让大家能轻松健康地享受摄影的乐趣。练习用左眼主导,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在使用自己平时都习惯用左眼还是右眼看观景窗?Shelley Lake根据人们在拍摄时的整体力学分析,建议大家以左眼主导拍摄为佳,而她下面分享的各种摄影姿势,也是建立在以左眼主导的基础上,所以如果你和小编一样习惯以右眼主导的话,不妨一起从今天开始尝试让左眼主导看看。类拳击手式站姿,如同练武一般,稳健的步法是支撑身体的基础,而运动时常用的站姿往往是最稳的。站立拍摄时,不妨想像拳击手站姿中双脚踩放的角度,让在前方的左脚尖与在后的右脚跟在同一条线上,双脚距离差不多与肩同宽,以此能比较平均地把身体的重量分配给双脚,并用腿部的力量来支持相机。切记不要全然依靠手臂、肩膀和背部的力量,肩膀放松比较好。
这个问题思考到后来,似乎就会回归到「什么是好的摄影作品」的讨论。在此且先不论对于拍摄结果的评断,光是对拍摄方法的看法,就足以让一些新手朋友们感到却步。就拿灵活应用手动模式这点来说,初学者也许会不时听到一些同好说「买单眼相机就是要用手动模式啊,花大钱买单眼相机还用Auto模式根本就是浪费」之类的话语,于是就认为自己应该要用手动模式拍摄才对得起相机,才是高上大的正确做法,然而却发现自己无法驾驭手动模式,拍出来的效果总是差强人意,让人心灰意冷。「用Auto模式很可耻吗?是不正确的吗?」当然不是,Auto模式本来就是为对相机操作或摄影技法不那么熟悉的朋友们设计的,对于新手来说,从Auto模式开始摄影学习之路并不丢脸,当然也没有所谓正不正确的论断。大家从Auto模式入门,可先练习构图,在拍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想要自行调整一些曝光参数来改变拍摄效果时,自然可以从P模式、光圈先决、快门先决等模式开始摸索,当对曝光参数的设定有一定熟悉度后,即可以试试看手动模式拍摄。话又说回来,什么才是正确的拍摄方法?什么样的拍摄效果才是美?在学摄影的过程中,这也是必然遇到的疑惑,而每个人给你的答案也可能都不同。比起知道别人的标准是什么,或许找到自己心中的「标准」更重要。你是为什么而按下快门,当下你想呈现的氛围和效果是什么,根据自己所想要表现的,再来思考拍摄手法是否还有可加强的部分。当过了自己这关,你才能在别人问起时,自信地告诉他人你所想要呈现的效果是什么,不是吗?
光线为之本,没有光线就没有光和影,因此我们要好好利用光线。如果是拍摄风光,我们就要努力找出环境最美丽的时间。一般而言,于日出日落时分(Magic Hour)拍摄的风光会有非常漂亮的效果。当然,不同光线也可以产生不同的阴影,令拍摄主体凸显它的“特质”让主体非常突出,有时一幅照片不用包含大量的物体。简单的背景,配合一个非常突出的主体,就能成为一张好照片。黄金分割构图法在这个拍法上会有很好的效果。为主体找一个配角,虽然上一个技巧“让主体非常突出”只包含一个主体,但如果为主角加上一个配角来作对比,会大大增强照片的故事性,各位可以试试。捕捉细节,太多的元素,太广的环境也可能会令观众不知应该往那里看,试试靠近一点,或是利用长焦镜头,只把主体的一部份拍摄下来,填满照片,也会增加照片的张力。
初学者在技术纯熟度上总是不及经验较丰富的前辈们,无论是构图、对光线的掌握,或后制编修能力等,拍摄出来的作品难免生涩。尽管知道学习是种累积的过程,也知道要靠不断的练习以追求进步,但当努力到一个阶段,却仍不觉得自己有明显进步时,便会开始怀疑自己,再加上看了很多前辈或同好们的作品,相较之下很容易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过这样的低落心情,那当时的你是怎么走出来的呢?笔者觉得,知道自己技不如人是一件好事,但更重要的是要「化悲愤为力量」,咬牙坚持那漫长的「量的积累」的时期。有外国网友提出了一个很不错的方法,若真的觉得自己拍的东西不好,与其自己暗自心伤,不如带著作品去请教一些有经验的朋友或前辈,问问他们对于作品的看法,倾听他们的意见,能比较有针对性地在技术方面去做加强。如果不想这么有针对性,姑且就和他们聊聊你的烦恼也无妨,他们或许能给你一些新的启发或鼓励。此外,去看一些摄影展或参加摄影讲座也会是个不错的选择,也许能从别人分享的经历、作品中发现「耶?这个人原来也和我有过相同的烦恼」、「原来不是只有我觉得自己进步得很慢」等,从而弭平对自身能力的过份否定,或是找到新的灵感。不然就到郊外散心旅行,说不定也能转变想法。
豆袋对于摄影师来说非常实用,它可以调整成各种形状来固定机身或镜头。像在一块岩石上,你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放置相机或镜头,但是放一个豆袋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不单单使得相机不会被粗糙的物体表面磨损,同时避免了岩石上凹凸不平或倾斜的问题。豆袋同样适合低角度仰拍,例如把相机放置在草地上,豆袋使得镜头位置刚刚高于叶子,并能朝着被摄物微微向上倾斜。许多高端品牌广告片拍摄摄影师在用长焦镜头时还把豆袋压在相机机身或镜头上来缓解因触碰或向上旋转相机时所产生的震动。豆袋的制作非常简单,而且便宜,几片布和豆子就能完成如果有拉链或魔术贴就更为方便,你可以到达目的地后再填充。
调整白平衡是为了能够获取「较准确」的色彩。不同的光源拥有不同的「色温」导致整张相片出来的色调不一样。所谓色温,我们会用冷和暖来形容。简单举例:白色光管灯是一种色温较高的光源,色调会偏冷/蓝;相反,钨丝灯胆的色温就较低,色调就会偏暖/黄。色温其实是将光源与绝对黑体(absolute blackbody,一种理论上会吸收一切光线,不会反射光或是被光穿透的物质)比照表面温度测量值,测量单位是Kelvin (°K)度。色温数值越低越偏向红色,数值越高侧越偏向蓝色。比较冷的色温:例如想呈现出比较冷、比较高科技、近未来的感觉,都可以使用较冷的色温(高K值)。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肉眼是不会发现这些「色温」的,因为我们的肉眼懂得自动调节,所以如果色温不是太过非比寻常,不然一张白色的纸在我们的眼里永远都是一张白色的纸。不过,我们的相机并不如我们的眼睛般优秀,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指导我们的相机,告诉我们的相机现场的色温有多高多低。白平衡就是告诉相机,到底什么是白色。如何指导?非常简单,如在室内拍摄,光源为钨丝灯胆(2800K),我们便把相机「调热」一点,调至所谓正常中性的色温5000K左右,就会得出最合理的色调,反之亦然。一般来说,数码相机都有三种方法去获得正确的白平衡,分别为全自动/半自动及手动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