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焦区的选择,拍摄大合照时对焦点应该放在那里呢?首先,我们要明白「对焦」其实是有关「距离」的,即时主体跟相机的远和近的分别 - 在同一水平的物件,它们的对焦距离是一样的,因此若果合照的两人是并排而立,我们只需对焦在其中一人身上便可;但若果是有前后排列的(如前后三排),我们便要把对焦点放在中间第二排,好让景深能覆盖最大的范围。光圈的选择,在第一点的后部我们说到要把焦点放在中间第二排来让景深能覆盖,其实光圈的大小会影响景深的范围,因此若果大合照是有很多排的(像6、7排,甚至10排的超大大合照),我们的光圈便需要调小了,前后排数越多,光圈便越要缩小,一般会用上f/5.6、f/8或更小来确保景深,除非是用超广角镜头,这样光圈对景深的影响相对会变小。
在相机机身上方的滚动圆盘处,可以设置相机的曝光模式。之后相机会根据我们设置的曝光模式和类型对快门速度和光圈的组合进行测算,然后给出合适的参数配合我们的拍摄。相机的曝光模式主要有以下5种类型。第1种:全自动挡(Auto)。快门速度和光圈等都由相机自动计算,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不可修改,只需要确定其他元素后,按下快门即可。第2种:程序自动曝光模式(P)。相机程序会自动计算好快门速度和光圈组合,但摄影师也可以对其中的参数进行一些具体的修改。在这里,如果我们设置的曝光模式是全手动挡的(后面部分提到的M挡),快门速度和光圈组合都由拍摄者自己设置的话,相机的测光模式就不再对照片产生影响了。第3种:快门优先模式(S或TV)。此时相机会保持设置的快门速度不变,然后自动计算出合适的光圈大小。第4种:光圈优先模式(A或AV)。相机会保持设置的光圈大小不变,计算出合适的快门速度。在拍摄人像时,如果想保持大光圈的拍摄,不想让光圈改变,光圈优先模式则很适用。第5种:全手动挡(M)。快门速度和光圈都由摄影师自行设定,且设定操作比较简单,拍摄期间可以设置任何想要的参数,但要求摄影师对快门速度和光圈组合比较熟悉才行。
豆袋对于摄影师来说非常实用,它可以调整成各种形状来固定机身或镜头。像在一块岩石上,你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放置相机或镜头,但是放一个豆袋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不单单使得相机不会被粗糙的物体表面磨损,同时避免了岩石上凹凸不平或倾斜的问题。豆袋同样适合低角度仰拍,例如把相机放置在草地上,豆袋使得镜头位置刚刚高于叶子,并能朝着被摄物微微向上倾斜。许多知名产品广告片拍摄摄影师在用长焦镜头时还把豆袋压在相机机身或镜头上来缓解因触碰或向上旋转相机时所产生的震动。豆袋的制作非常简单,而且便宜,几片布和豆子就能完成如果有拉链或魔术贴就更为方便,你可以到达目的地后再填充。
调整白平衡是为了能够获取「较准确」的色彩。不同的光源拥有不同的「色温」导致整张相片出来的色调不一样。所谓色温,我们会用冷和暖来形容。简单举例:白色光管灯是一种色温较高的光源,色调会偏冷/蓝;相反,钨丝灯胆的色温就较低,色调就会偏暖/黄。色温其实是将光源与绝对黑体(absolute blackbody,一种理论上会吸收一切光线,不会反射光或是被光穿透的物质)比照表面温度测量值,测量单位是Kelvin (°K)度。色温数值越低越偏向红色,数值越高侧越偏向蓝色。比较冷的色温:例如想呈现出比较冷、比较高科技、近未来的感觉,都可以使用较冷的色温(高K值)。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肉眼是不会发现这些「色温」的,因为我们的肉眼懂得自动调节,所以如果色温不是太过非比寻常,不然一张白色的纸在我们的眼里永远都是一张白色的纸。不过,我们的相机并不如我们的眼睛般优秀,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指导我们的相机,告诉我们的相机现场的色温有多高多低。白平衡就是告诉相机,到底什么是白色。如何指导?非常简单,如在室内拍摄,光源为钨丝灯胆(2800K),我们便把相机「调热」一点,调至所谓正常中性的色温5000K左右,就会得出最合理的色调,反之亦然。一般来说,数码相机都有三种方法去获得正确的白平衡,分别为全自动/半自动及手动操作。
数码摄影,这意味著可以很容易地拍摄,很容易地去获得高质素的相片。但正正因为这样,很多朋友都觉得拍摄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无疑拍摄可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也可以是一件很麻烦的事!相信有一部分的摄影的朋友在使用拍摄数码相机一段时间后,开始会发觉自己的作品总是比较逊色了一点。限制自己使用的基本拍摄器材,数码摄影日新月异,差不多每两个星期就会有一部新的数码新相机诞生。作为一个业N的摄影人,是不需要用上贵价或大量的摄影器材,只有一部普通的相机便已经足够了。镜头方便,不妨只用上一支的标准定焦镜,可以是35mm或50mm等近似人类视觉(约41mm)的镜头,因为当你使用定焦镜头,你需要的就是要走近主体拍摄,在走前走后的过程中,是一个观察的训练,训练你的站在那一个拍摄距离才是最适合的。因为拍摄是需要用你的脑去想,用你的眼去看,用你心去感受,拍出来的相片才会有灵魂,所以基本拍摄器材其实就已经很足够。反之,让你有再好再贵的器材,也未必可以拍到好的作品。
这个问题思考到后来,似乎就会回归到「什么是好的摄影作品」的讨论。在此且先不论对于拍摄结果的评断,光是对拍摄方法的看法,就足以让一些新手朋友们感到却步。就拿灵活应用手动模式这点来说,初学者也许会不时听到一些同好说「买单眼相机就是要用手动模式啊,花大钱买单眼相机还用Auto模式根本就是浪费」之类的话语,于是就认为自己应该要用手动模式拍摄才对得起相机,才是高上大的正确做法,然而却发现自己无法驾驭手动模式,拍出来的效果总是差强人意,让人心灰意冷。「用Auto模式很可耻吗?是不正确的吗?」当然不是,Auto模式本来就是为对相机操作或摄影技法不那么熟悉的朋友们设计的,对于新手来说,从Auto模式开始摄影学习之路并不丢脸,当然也没有所谓正不正确的论断。大家从Auto模式入门,可先练习构图,在拍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想要自行调整一些曝光参数来改变拍摄效果时,自然可以从P模式、光圈先决、快门先决等模式开始摸索,当对曝光参数的设定有一定熟悉度后,即可以试试看手动模式拍摄。话又说回来,什么才是正确的拍摄方法?什么样的拍摄效果才是美?在学摄影的过程中,这也是必然遇到的疑惑,而每个人给你的答案也可能都不同。比起知道别人的标准是什么,或许找到自己心中的「标准」更重要。你是为什么而按下快门,当下你想呈现的氛围和效果是什么,根据自己所想要表现的,再来思考拍摄手法是否还有可加强的部分。当过了自己这关,你才能在别人问起时,自信地告诉他人你所想要呈现的效果是什么,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