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画面的视觉中心,眼睛在观察世界时,到底具体在看什么地方?是一个特定存在的物体,还是事物之间的互相碰撞对比的关系,缤纷色彩或流水线条?画面的色彩、构图等要素都是为了服务这一视觉中心。你要找出到底视觉中心在哪里,才能真正将它记录下来。不要觉得眼前景色漂亮就举起相机随便一拍,回家一看景物都很清楚但却感觉什么都没拍到。了解相机的动态范围。动态范围表示图像所包含的从“最暗”至“最亮”的范围。人眼的动态范围非常高,同时观察暗处亮处,能记录的信息比相机的多得多。如在拍摄逆光人像时,人眼看起来正常的影像,相机只能记录下黑色的脸和白色的背景,什么都看不见。遇见此情况,要么为照片暗处人物补光,要么换个场景换个角度让相机能记录图像。
快门控制镜头打开透光的时间,如果快门开合的时间较长,相对的进光量就比较多;反之,快门开合较短,进光量就比较少。使用高速快门可以轻松抓住急速移动的目标。如果要拍摄夜晚的车水马龙或者丝绢般的水流效果,就必须使用慢速快门。选择不同的快门速度,即使拍摄同一场景,也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动、静效果。满足最低快门速度避免晃影,如果拍摄照片时使用的快门速度低于被摄物体的运动速度,就很难拍摄到清晰的照片。而定格动作是摄影常用的拍摄手法,也就是在现有的光线条件下保证正确曝光的同时,使用比被摄主体运动速度更高的快门速度凝固瞬间画面。为了方便你拍摄不同的运动中物体,下面的表格列出了常见运动中物体所需要的最低快门速度。
初学者在技术纯熟度上总是不及经验较丰富的集体照拍摄前辈们,无论是构图、对光线的掌握,或后制编修能力等,拍摄出来的作品难免生涩。尽管知道学习是种累积的过程,也知道要靠不断的练习以追求进步,但当努力到一个阶段,却仍不觉得自己有明显进步时,便会开始怀疑自己,再加上看了很多前辈或同好们的作品,相较之下很容易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过这样的低落心情,那当时的你是怎么走出来的呢?笔者觉得,知道自己技不如人是一件好事,但更重要的是要「化悲愤为力量」,咬牙坚持那漫长的「量的积累」的时期。有外国网友提出了一个很不错的方法,若真的觉得自己拍的东西不好,与其自己暗自心伤,不如带著作品去请教一些有经验的朋友或前辈,问问他们对于作品的看法,倾听他们的意见,能比较有针对性地在技术方面去做加强。如果不想这么有针对性,姑且就和他们聊聊你的烦恼也无妨,他们或许能给你一些新的启发或鼓励。此外,去看一些摄影展或参加摄影讲座也会是个不错的选择,也许能从别人分享的经历、作品中发现「耶?这个人原来也和我有过相同的烦恼」、「原来不是只有我觉得自己进步得很慢」等,从而弭平对自身能力的过份否定,或是找到新的灵感。不然就到郊外散心旅行,说不定也能转变想法。
人像摄影对我而言既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点调剂。要拍摄静物可以在拍摄前有大量的时间预备,然而拍摄人像则需要在技术上更加留意光线和焦段的运用,亦需要有很多与拍摄对像的交流。这些要素都是人像摄影难以入门的理由,但当你能好好掌握以后,这些要素亦都是最能令你享受人像摄影的地方。器材:机身与镜头,人像摄影之精髓在于捕捉表情。而表情这东西往往一瞬即逝,虽然一个专业的模特儿往往可以给予你一堆「上镜」的表情,但令人回味的表情往往却是模特儿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所以在捕捉表情这方面,你会需要一部对焦速度和准确性都非常突出的相机,而我则选择了一部全片幅的单反5D3。它的高像素亦满足了我在工作需要中对细腻画质的要求。镜头方面我试用了24-70mm f/4L。光学质素是最基本要求,而这支L镜亦没有在这方面让我失望。而更关键的是这支镜头给予我三个人像摄影时的好处,包括轻便、满足焦段需求还有附带微距功能。